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所属分类  >  中华民国(1912 - 1949)    已经消失的    仓山区    仓前街道   
[0] 评论[2] 编辑

清庐

*词条部分资料来源于刘含怀先生后人、林正德先生、网友8849等人的回忆。词条经过刘含怀先生后人审校,特此鸣谢!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一、建筑名称:清庐

林轶南

曾位于仓山区公园路30号(也曾使用过旧公园路32号、旧公园路28号门牌),入口正对三一弄。三层砖木结构,窗均发券,风格与立新路6-8号建筑类似。

福州厝

二、建筑创建 FZCUO

建筑大门原有“清廬”二字匾额,右侧还竖写“戍寅孟秋”几个小字。戍寅年是1878及1938年,而1928年的区域历史地图上该建筑已经建成,故不可能建于1938年。但从檐口的砖砌线脚和拱窗等元素判断,又与早期外人建设的殖民地券廊式风格有显著区别,是否建于1878年还有待考证。

福老建州筑

另据刘含怀先生在1995年发表的文章《我爱我房》,该建筑建于1910-1920年,建造者系日本人。

FZCUO

三、建筑衍变 福州厝

建筑早期所有者不明。

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1. 1918-?
    王兆培寓所、兆培医院。王兆培系辛亥革命老人、福州近代名医。民国7年,王兆培从日本回国,定居福州仓山陶园街(今公园路30号),在福州清乡处任医师。去职后,他与妻子在家中开设“兆培医院”,至抗战前夕,因局势动乱而停办。据刘含怀先生回忆,王兆培的寓所就在清庐;建筑30年代曾改为平民医院,可能指的就是“兆培医院”。

    福州老建筑


  2. 1930年代末-1980年代末
    民居。刘家、林家、邓家先后迁入。
  3. 1980年代末-2004年
    清庐落实政策,产权归原闽清籍华侨所有(推测这也是早期“清庐”得名的原因)。住户逐渐迁出。
    福老建州筑

  4. 2004年
    陶园大院公园路31号公园路36号等一同被拆除,原址兴建楼盘“欣隆盛世·使馆区9号”。

四、建筑形态

FZCUO.COM

为两座东西相邻的三层砖木结构(带地下室)英式近代建筑,两座建筑正面均有院落。有“清廬”匾额的院落门正对三一弄

FZCUO

清庐的建筑入口有双跑折线楼梯,常成为摄影地点。建筑一楼门、窗均发券,装有木质百叶。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1950-1960】

福州厝

清庐院落门楼(来源:林正德医生博客《清庐往事》)清庐院落门楼(来源:林正德医生博客《清庐往事》)

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福州老建筑

清庐楼上走廊的窗户(来源:林正德医生博客《清庐往事》)清庐楼上走廊的窗户(来源:林正德医生博客《清庐往事》)

林轶南



 
福老建州筑

清庐客厅(来源:林正德医生博客《清庐往事》)清庐客厅(来源:林正德医生博客《清庐往事》)

 【2003年】

FZCUO

2003年拆除前的清庐(来源:刘含怀先生家人提供)2003年拆除前的清庐(来源:刘含怀先生家人提供)

【2004年】

福州老建筑

2004年9月,拆除中的清庐(来源:刘含怀先生家人提供)2004年9月,拆除中的清庐(来源:刘含怀先生家人提供)

福州老建筑
 五、相关资料

福州厝

据刘含怀先生回忆,福州名医王兆培曾居住在清庐。此外,清庐曾经的住户还有刘含怀先生及家人、曾在市二医院口腔科任职的林正德医生及家人;曾任微软雷德蒙研究院主任研究员的邓立及家人等。

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FZCUO.COM

  1. 王兆培(1890~1989)

      福建漳浦人。先就学于漳州中西学堂和漳州府中学堂。1906年,进入鼓浪屿救世医院医学专门学校。翌年,王兆培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在医院从事反清革命活动,遭通缉,避难于台湾。在台期间,一边入总督府医校习医,一边创建同盟会台湾分会。武昌起义后,回漳州组织学生军,协助革命党人起义成功。1912年3月,进入东京慈惠医学专门学校学习,被选为福建留日学生会会长。1916年毕业后,先后在东京慈惠医院、帝大医院担任医师。1918年王兆培定居福州仓山陶园里(据刘含怀先生回忆,即清庐),在福州清乡处任医师,翌年因支持“五四运动”被撤职,在家中开设兆培医院。1943年,与王灼祖、陈光桦等人利用日本博爱医院旧址,成立合组医院,方便台江市民就医,名重当时。
    福老建州筑


  2. 刘杏村(1895-1965)
    注:本段摘录自刘含怀女儿的博客。

      刘杏村自幼读书。从闽清天儒中学初中毕业后当了一个时期的小学教员,后又继续升学,1917年从福州英华中学高中毕业。1918—1922年在南平樟湖坂湖光小学教书4年。后得南洋亲友资助,1922年升学于南京东南大学师范学院,一年后停学就业。1923—1927年先后在青岛港务局、青岛协和贸易公司任职员、会计。1928年返闽,经人介绍任国民党陆军第二师三团军需官。1931年脱离行伍,至1940年前的十年间经营松木厂并投资经营闽江轮船公司,家庭经济颇见充裕,于是将全家从闽清迁至福州。抗战后的第二年(1938),海口局部封锁,松木出口受阻,业务已感困难。至1939年海口全部封锁,松木板材等完全禁止出口,已采伐加工的木材全部弃置沿江腐败盗失,在沙县、永安、明溪、清流各地开设的松木厂纷纷倒闭,资遣工人后负债累累,陷于破产。为躲避追债,于1940年下半年往南洋投大舅子黄鼎福。从1940年起侨居南洋砂罗越诗巫市,1963年因病回国,其中除1949—1951年夏两年多回国探亲,其余前后二十年都在南洋工作:1941—1948在诗巫大福书店和一家电影院任会计和总务;1952—1963年任诗巫《诗华日报》编辑(主编)。创刊于1952年的《诗华日报》不只是一家跟随着诗巫发展的地方性中文报,也跟着时代的巨轮,见证着马来西亚的成立,成为第一家横跨沙巴及砂拉越两州的中文报。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曾抄录刘杏村所作的一首纪念黄乃裳开发“新福州”诗巫的诗歌,其中曰: “父老争传港主黄,携民去国渡重洋; 中原当日成危局,南岛因时辟垦场; 衣食住行劳擘画,抚存管教费商量; 歌公功德为公喜,侨史流芳有乃裳。”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刘杏村一生经历丰富,创建颇多。1937年与刘家洙、叶见元(
    梦园的主人)、刘畏三、刘忠恬、吴启航等6人组织富华垦殖公司(后改称南洋华侨琼崖富华垦殖公司),购地9大片计10万余英亩,并种下树胶200多英亩,为闽清国外华侨投资开发祖国的先声。1941年,马来西亚沦陷于日军铁蹄,遭追捕的刘杏村在屋内“闭关”数日,不吃不喝,研究命书。待憔悴发长,乔装打扮,打出算命先生旗号,一时竟颇有名气。
    FZCUO.COM

      1948年末刘杏村回国探亲,次年福州解放。由于他拥护人民政府,积极迎接解放,参加开会并捐款捐物,向海外侨胞宣传党的政策,因此1950—1951年连续选任为闽清县人民代表、闽清县土改委员会委员、闽侯专区人民代表、福州市华侨特邀代表等职务。

    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刘杏村之妻黄璐德,闽清坂东人。1892年出生,1979年10月去世,86岁。曾读过女子学校,略懂拉丁文,教子甚严。生2子1女。长子刘含怀;第二子刘忠炯(又号耿光),1944年患肺病死亡,时年24岁;女儿刘秀灼。

    福州厝



  3. 刘含怀(1919-2008)

      刘杏村子,原名刘忠涵,闽清人,1919年二月初十生,笔名柳林、柳寒晖等。刘含怀自幼爱好文学,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就读于福州三一中学,期间开始写作文学作品。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秋末,刘含怀考上战时内迁邵武的协和大学西洋文学哲学系,后转学到内迁长汀的厦门大学经济系。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4月21日日本人进犯福州,同年9月初刘含怀抵新加坡,曾在新加坡任教。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5月,刘含怀归国,继续在厦门大学攻读。毕业后在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工作。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1972年,刘含怀病休。1986年起,他主持仓山区妇联主办的“烟山鹊桥”婚恋服务处,有四个“红娘”当助手。这是福州市第一个婚介所。1986年6月,刘含怀精选46篇发表于各大报纸的婚恋文章,结集为《月老的报告》,引起极大反响。“烟山鹊桥”的成功为刘含怀带来多项荣誉,他先后荣获三项国家级奖励:“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国老有所为贡献奖”;“烟山鹊桥”也获得“全国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创新奖”。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2008年5月8日,有“中国第一月老”之称的刘含怀与世长辞,享年90岁。

  4. 林君泽

      林家在1950年代中期迁入清庐,居住在清庐二层楼。据林正德医生回忆,每月房租为40元。 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1937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学衔医学士,他曾任过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州市人民代表、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医务主任、主任医师等。

  5. 林正德 福州老建筑

      1949年1月出生,医师,任职于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口腔科,现已退休。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工作指导顾问、世界医药卫生理事会特聘专家、卫生部《健康新生活》杂志社及《中华医药创新与发展》编辑部首席顾问、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技术顾问、国际中华名医协会会员、《当代中国人才库》名誉主编、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福建省杂文学会会员等,入编《中国当代作家大辞典》(2011卷)(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家全集》,被中国作家编纂委员会等授予“当代中国作家著作大师”。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6. 邓立

      邓立一家在1970年代迁入清庐。邓立中学就读于福建师大附中。1977年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首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并获Jerzy E. Rose Award。1989年开始,邓立任教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1996年晋升为正教授。现为微软雷德蒙研究院语音技术组主任研究员。他同时还是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声学学会会士。

六、相关文章 林轶南

   林正德医生撰有回忆清庐的文章《清庐往事》,全文摘录如下。

福老建州筑

   我的老同学蓑笠翁不顾盛夏赤日炎炎,带上照相机不辞辛劳地走街串巷拍摄陈迹斑斑的老房子,她说这些老房子都即将面临被拆除,她想留下一些影像资料。她的这一举动,不禁勾起了我对我曾经生活过几十年的旧居清庐的回忆。 FZCUO

  清庐坐落于福州市仓山区公园路,公园路以前亦名陶园街、人民公园路、中越路等,它是一幢黑灰色的三层旧洋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大清国与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署《江宁条约》(又称《中英南京条约》),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林轶南

五月十八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与美国代表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通商章程》,这两个条约都定福州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弹丸之地的仓前山先后有英、美、法、荷兰、丹麦、瑞典、挪威、西班牙、德国、俄国、日本、奥匈帝国、比利时、意大利、墨西哥等17国在此设立领事馆或代办处,形成了领事馆区。随后,带花园的二、三层西式楼房也在这一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清庐也是在这一时期建起来的,正好我手上有一张清庐大门口的老照片,在大门上梁“清廬”二字右侧还竖写“戍寅孟秋”几个小字,估计它是建于1878年农历七月。建于1865年的俄国领事馆就坐落于清庐的斜对街,1911年卖给英国圣公会,改为“三一学校”,即福九中的前身,今为福州外国语学校,而遐迩闻名的“跑马场”也在同一条街上,与清庐只有大几百米的距离。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

我不知道清庐的最早主人是谁,据我个人分析,最早入住清庐的应是西欧人,我判断的理由有三:其一,该建筑风格与福州的英国领事馆、汇丰银行、海关大楼颇为相似,都设有走廊楼;其二,走廊的窗户下面都有西式百叶窗,上面是别具一格的半圆形玻璃窗,是典型的西式建筑;其三,在客厅的墙壁上,居然设有西式壁炉,而福州是亚热带气候,若楼主是中国人,会设计这样的壁炉吗?恐怕不会吧。这座清庐曾几次易主,我道听途说有个好像叫藤野的日本人曾住过这里,是不是鲁迅笔下的那个藤野,那就不得而知。此外,还有个陈姓的福州大资本家也曾居住过此处,这些我都只是听说,而没有考证,再加上历史久远,恐怕也没人知道这一些了。 林轶南

  我的家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搬到清庐的,我的家占了整个二层楼,每月的房租是40元。清庐全景我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当时我没有这种超前意识,不然的话,至少在后期的时候,还是可以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的。不过,清庐还是有影像资料留存世上的,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影片《地下航线》中,剧中国民党市党部就选在清庐隔壁的福建团省委办公楼(后来福建团省委搬走了,该楼成了福建省电力局中心试验所的办公楼),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一辆吉普车驶进“国民党市党部”大门,而清庐作为背景就进入了镜头。我有位表姐从小也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她有位学弟是福建省话剧团著名演员,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初,他改行当电视剧导演,由于他以前在学生年代时曾来我家玩过,对宽敞明亮的我家居所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他执导电视剧《带刺的玫瑰》(或是《受伤的玫瑰》?我已记不清剧名了),竟把剧中内景主要拍摄地点选在我们家。我记得,拍摄的那一天,剧组一大班人来我们家,在拍摄时我们家人也在旁看热闹,我还用照相机对着女主角拍了一两张照片,可惜这几天我去翻旧相册未找到那照片。剧中有一场床上戏,在拍的时候清场不让看,不过,我还是躲在隔壁房间透过木门缝隙偷窥,其实,那就是男主角拥抱着女主角压到一张大床上滚了一下,就完了。

FZCUO

  在清庐大门上梁原来写有“清廬”两个大字,1966年8月破“四旧”狂飙袭来之时,被我铲除掉了,我想,若我不行动,那些红卫兵们也可能会采取此行动,即使躲过破“四旧”之劫,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越路(破“四旧”时,人民公园路已改名为中越路)扩建时,清庐外面的围墙及大门都重砌过,向内缩了几米,新建的大门就是简陋的木门,上面连横梁也没有,如何会恢复“清廬”原貌呢?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在围墙里面有一个院子,面积还比较大,在文革前的六十年代,我还时常和隔壁邻居熟悉的大姐姐一起在空地上打羽毛球,尽管那不是规范的场地。在文革结束我即将上山下乡之际,我把我家房子退掉两间房,又搬进一新住户,房管所在空地右侧盖起了一间厨房,供新住户用,而新住户在空地中间砌砖筑土种起几棵葡萄树,后葡萄树长大又搭起木架子供其爬藤,那空地就再也不能打羽毛球了。在院子里有两棵荔枝树,不过,因无人浇水施肥,也就从来不结荔枝,在围墙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樟树,边上还有一棵桂花树,又栽了一些花草,在上楼的石阶旁,摆置着几盆花盆,这些花盆有的是瓷质的,上面绘着各种花鸟和古代人物的图案,有的是陶质的,花盆里栽着菊花、月季花、玫瑰花、芍药、茶花等各种花卉。在1966年8月大破“四旧”时,被我父亲医院来抄我家的人破坏殆尽,所有的花盆都被他们从高高的石阶上推下去成了“自由落体”,整个院子一片狼藉,尽是残花、败叶、碎片、泥土。在后来的日子,我又重新购置花盆栽上花,只是那些有品味的瓷质旧花盆已不复再有。

福老建州筑

  从石阶拾级而上就是一个阳台,再进去右侧就是我家的大客厅,那房间面积有四十余平方米,相当宽敞,摆设虽算不上富丽堂皇,但也还是比较考究,摆了一圈沙发,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州普通人家少有沙发,在客厅墙壁下方有个西式大壁炉,在壁炉上面的搁板上摆了三只清代大花瓶,我在长篇新写实小说《非常十年》中曾写道:“在这个大客厅的四面墙壁上,挂着许多相框,相框里面镶嵌的尽是从国外寄来的挂历上裁下的外国风光彩色照片,这些照片从纸张到印刷均十分精美,而且,一幅幅画面也美极了,都是当时国内难得见到的精品。这些照片有美国纽约城的夜景,那林立的高楼大厦灯火辉煌,简直就像整个银河系的星星都堕落到这座城市里;还有雄伟壮观的埃及金字塔,白雪皑皑的日本富士山全景,缤纷烂漫的日本樱花,钟声悠扬的英国国会钟楼,高耸入云霄的巴黎埃菲尔铁塔等等。”此外,客厅里还摆着一个楠木大玻璃橱,我在该书写道,“它正、左、右三面是玻璃,里面是曲曲折折的架子,就像百货公司玻璃橱窗里的架子一样。这个大玻璃橱里摆的尽是供观赏的各种小玩艺儿,如:有圣诞节时挂在圣诞树上的装饰品──金丝、银丝的穗子,小巧玲珑的金铃、银铃,五颜六色的金属小球等;有天女散花、宝钗扑蝶和古代仕女的瓷像;有戴尖帽的马戏团小丑、穿马褂的财主的泥像;有赛璐珞的不倒翁;有玻璃制品的四蹄生风的骏马、昂首翘鼻的大象、活泼可爱的母鸡和小鸡;还有软木制成的有玻璃罩子的仙山琼阁,寿山石雕的葡萄荔枝、瓜果花瓶以及其它工艺品。” 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在1966年8月破“四旧”时,我家所有的花瓶都被我收藏到储藏间去,墙上的相框也被我摘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从新华书店刚买的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诗词。那大玻璃橱里摆设的不值钱的玩意儿如圣诞树上的装饰品等,都被我毁掉,而值钱的寿山石雕等则被收藏起来,总之,我尽量把自己的家布置得革命化些。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

  记得,在我小时候放学回家,在我母亲的督促下,我哥哥、姐姐和我就围坐在客厅中间的一张汉白玉楠木大圆桌旁做作业,直至开饭。我从小就喜欢跟比我大的哥哥姐姐们一起玩,假日的时候,我时常和我姐姐以及她的好同学们或楼上邻居小伙伴一起“做瓣瓣”(福州话)玩,即用零花钱买些炒米花、炒青豆、五香花生、冬瓜糖、梅舌、杨梅等小蜜饯以及饼或饼干,然后,把这些零食放在几只小盘子里,再用小刀将大的食物切成非常小的一块块,在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每人用一只勺口只有小指甲大小的小匙子吃零食,即每次只能吃一小个东西,一粒炒米花或一粒花生、豆子,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聊,玩得非常开心,那“美宴”要吃好长时间才能吃完,简直就像古罗马的盛宴一样长时间。

林轶南

  我们家把走廊隔成房间用,在我进中学之后迷上了气枪,当时,上海气qiang厂生产的气qiang一把是30元左右,我吵着要我爸出钱给我买了一把。在我家走廊窗户外面长着一棵十几米高的大樟树,每逢冬天来临,时不时有大群的灰琼鸟或白头翁飞到这棵树上吃那紫黑色的小果实,我就躲在窗户后面“守株待兔”,当我发现有群鸟飞到树上时,赶紧取出气枪将枪上镗,我把枪瞄准树上的鸟儿射击,每当我击落一只鸟时,就丢下枪飞也似地跑到楼外捡鸟去。当时,我们都缺乏要保护鸟类的意识,我的几个邻居好伙伴都喜欢打鸟玩,几乎人手一枪,有时我们会结伴一起到郊外田间打鸟玩。在文革后期的一天早上,我听见楼下邻居们在大声哴哴着,也跑出去想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一看,原来是一只好大的番鸭竟飞到清庐三楼的屋顶上,也不知是从哪儿飞来的,真是一件稀罕事,番鸭竟像天鹅一样会飞得这么高。我在邻居街坊们的怂恿下,就跑回家取了气枪来到大门口,装上子弹枪上镗,我将气枪瞄准着番鸭扣动扳机,结果,一枪击中那番鸭要害部位,只见那番鸭噗嗤一声从屋檐上跌落下来,我喜出望外地抓住那鸭子,回家叫家人将它宰杀了美餐一顿。然而,这件事没完,过了几天,有人找上门来,说那鸭子是从她家跑出来的,她的家跟我的家相隔好几条街,至少有大几百米的距离,我申辩说那是无主的鸭子竟飞到我家屋檐上,我才用气枪将它击落。我们争论了一阵子,最后达成妥协,我赔她5元,总算平息了这场风波。事后,我听说那年轻女人是以前福州火柴大王的孙媳,我们后来在路上相遇也会打招呼,可谓不打不相识,在改革开放之初,她和老公开了一家饭馆,我有时为办酒席之事去找她,请她关照,这一些都是后话。

FZCUO

  在我们家有一张康乐球桌,小学时我的小学同学假日来我家玩,我们搬出康乐球桌,就在阳台进去的走廊上打康乐球玩,那康乐球实际上就是后来流行的台球的雏形。当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打乒乓球玩,我们家还有两张乒乓球桌,只是比标准的乒乓球桌要高些大些,那乒乓球桌平日就搁在楼下地下层。

福州厝

那楼下地下层空间很大,也很阴凉,盛夏时三楼的邻居们多在地下层午睡,他们还在边上隔了一间房当饭厅用。我们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也在地下层的另一侧隔了两间房当饭厅及供保姆住。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我们所在的公园居委会凡是要召开居民大会,开会地点几乎都选在清庐的地下层。记得,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当时大米供应十分紧张,可是福州地区地瓜却丰收,要强行搭配,那时的地瓜可不像现在是香饽饽,我所在街道的粮店里地瓜都多得无处可放,只好都堆放到清庐的地下层,我们家的那两张乒乓球桌都借用来搁置地瓜,桌面上堆满了像山一样一麻袋一麻袋的地瓜,桌面上放不下的地瓜就搁放在地下,也是一麻袋一麻袋叠得如山一般高。由于新鲜地瓜不易保存,时有地瓜腐烂掉,发出阵阵难闻的臭地瓜味。当时,地瓜每斤才5分钱,由于吃太多的地瓜肠胃不消化,故有“响屁不臭,臭屁不响,地瓜屁又臭又响”之说,多半就是那时候由来的。伴随着地瓜大丰收而来的还有大量的地瓜米、地瓜钱,也是一麻袋一麻袋堆放在清庐地下层,那也是要硬性搭配的。现在,天然的黄瓜鱼是很难捕捞到,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黄瓜鱼却是泛滥四海,那捕捞上市的一箩筐一箩筐的黄瓜鱼无处置放,也堆放到清庐地下层,当时,黄瓜鱼好像才五角钱一斤,我们家一下子就买了好几条好大的黄瓜鱼,除了现吃外,余下的则自制成鱼松,那刚炒熟出锅的鱼松香喷喷的,我在旁迫不及待地就用手抓些吃,像只馋猫。还有那时候带鱼也大丰收,一箩筐一箩筐的带鱼有时也搁置在清庐的地下层。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

清庐所在的整条陶园街都位于低洼地带,尤其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清庐门前的马路扩建后,清庐地势更低了,每到夏天下大暴雨时,那马路的雨水以及下水道里的雨水都会哗哗地涌到清庐来,虽然我们在沟口修建了闸门也无济于事,那整个地下层都水漫金山,最深时水要过膝高,我们只好都待在楼上,若上学上班一定要外出,只好光脚趟水出门再穿鞋。那大水通常要几个钟头才会逐渐退去,有时候整个晚上楼下地下层都是水,要到天亮水才缓慢退去。每当退水之时,全清庐的人都出动洗刷污泥浊水,从井里掏水的掏水,用桶运水、冲水的运水、冲水,用接连自来水管的橡皮管里流出的水冲洗的冲洗,用竹扫帚洗刷污泥浊水的洗刷,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汗流浃背。后来,在七十年代中期,由街道出资将清庐的地下层垫高了一尺多高,并铺上了一层水泥,这样,地下层被水淹的几率骤然降低,不过,前后两个院子在下大暴雨时还会时常进水被淹。 福老建州筑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因上山下乡病退回家待业,而我家所在居委会里也有好多新老三届生待业在家,当时,在全国都掀起大办政治夜校的热潮,我们这些待业青年为了能给街道留下好印象,好分配工作,也都踊跃参加政治夜校的各项活动,在政治学习会上踊跃发言。蹲点我们居委会的下放干部、我的老邻居、已故著名月老刘含怀和另一位下放干部老王想搞一场新年文艺演出,让我和另一位老三届生俞平生负责策划这场演出。我的已故老友俞平生是福州最大华侨资本家的公子,他喜欢唱歌、拉手风琴,是仓山区文艺宣传队成员,我也是区文艺宣传队成员,编写些小歌剧剧本以及文字上的东西,而我们小小一个公园居委会当时可谓人才荟萃,有好几个女孩子也是区文艺宣传队骨干分子,有人会弹钢琴、拉手风琴、拉小提琴、拉二胡、弹扬琴等乐器,有人会击剑,至于那些帅哥靓女唱歌跳舞自然不在话下。我曾经写了一首抒情诗《新年的第一声钟声》,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从一大堆旧稿中居然找到这诗稿,遗憾的是缺了最后一页。我在这首诗开头道:“天上的繁星纷坠下美丽的榕城,/地上的歌声俱化作浩荡的东风。//何等辉煌呵节日的夜晚,/好不热闹呵今晚的大街!//在八一七路的钟楼下面,/聚围着大堆的人群。//有的是壮志不已的老人,/有的是生气勃勃的青年。//他们都跳荡着激动的心,/等待一个庄严的时辰。//听,时代的列车在轰鸣,/永不停止地一程又一程。//回溯百年的近代史,/妖雾弥漫豺狼逞凶。//是党捧出了一个红太阳,/把千万人的心窝全照亮。//天安门广场上的建国盛典,/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我和俞平生陪着二位靓女排练诗朗诵,并帮设计一些动作,那两个女孩也是区宣传队的,普通话都很标准,悟性也很高,应当说她俩诗朗诵表演得相当不错,其中一个女孩后来考上大学,再后来成了教授、领取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我省一民主党派的主委。我还编导了一出双簧,是讽刺在越战中的美国佬,在前台表演的是福九中校办工厂的一位小青年,而在后面说快板词的人,我请我的一位福建师大附中老同学来帮忙,他是山东籍人士,普通话说得很溜,实际上是一位可以当话剧演员的料子,他们的配合非常默契,浑然一体,惟妙惟肖。新年文艺演出的地点就在清庐地下层,演出那天晚上,刚装的数盏200支光大灯泡将整个地下层照得一片通明,整个居委会的男女老少倾巢出动,纷纷前来观看演出,把清庐地下层挤得水泄不通,整场演出持续近两个钟头,取得圆满成功,我主导的那两个节目都受到热捧,尤其是那个双簧快板剧赢得了阵阵喝彩声和掌声。一个小小的居委会居然能成功举办一场文艺演出真是有点不可思议,这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办成。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

  清庐和绝大部分老建筑一样都没有抽水马桶的卫生间,大小便要用马桶、尿壶,洗澡也没有热水器,很是不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父亲从医院分到一套住房,他和我母亲就搬出清庐住进医院宿舍楼去了。八十年代末,由于落实华侨政策,清庐产权从房管所回到了原房东手里,那房东们又打官司将产权一分为三,我的房东要求住户加房租未谈妥,他就什么也不管,那老房子长年未修缮越来越破损了,特别是我家原来客厅那一侧都明显倾斜了,成了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房。九十年代,我和我哥一家先后也搬出了清庐,不过,那房间都保留着。进入二十一世纪,那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清庐终于被拆除了,如今,一幢幢新的高层建筑在清庐旧址一带拔地而起,那历经沧桑的清庐只能永远地留存在我的记忆中,我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由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变成了一个饱经风霜的壮年男子,怎能不对它产生有很深很深的感情呀?我在那里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又一个小孩在这里生长,它曾经给我留下多少美好的回忆!正是“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林轶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独立厅    下一篇 陶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