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护龙桥位于侯官村道上,为单跨石拱桥,建造年代不详。村道南侧围墙上嵌一块黑石碑,上刻“護龍橋遺址”。1993年桥面铺设水泥,石拱桥埋在石碑正下方的水泥路面以下,桥栏无存。[阅读全文]
摘要: 本建筑位于仓山区建新镇台屿村,因地产建设,向北迁移约400米,2021年建成。朝向也被改变。[阅读全文]
摘要: 本建筑位于仓山区建新镇台屿村,因地产建设,向东南迁移约50米,2021年建成。[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城门镇城南村,建于清代,由并列三组合院式建筑组成。2019年7月入选福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嵩口镇街道90号。始建于1923年,也是曾经的嵩口格致小学旧址。现改造为嵩口公益图书馆。[阅读全文]
摘要: 本建筑属于福建农学院旧址(梅峰)建筑群,建成于1955-1958年。位于梅峰路南侧山崖上,今梅峰苑内。建筑共三层,石砌墙基,红砖砌筑,四坡顶,对称立面,中段三间有三角形山花。[阅读全文]
摘要: 1958年,福建林学院从福建农学院中脱离,脱离后的福建农学院将校址由魁岐协和大学迁到福州西郊梅峰。占地1100亩,发展到6个系、13个专业。本词条所述即1958至1969年福建农学院所使用的建筑群。建筑群包括大礼堂、办公楼、学生宿舍,苏式新古典主义与民族形式建筑并存,规模宏大。[阅读全文]
摘要: 心远庐位于盖山镇郭宅村,始建于1920年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的祖居及出生地。本建筑作为“原盖山乡医院”入选《福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阅读全文]
摘要: 本建筑位于柳河路福建省委党校大院正中,建于1955-1959年之间。青砖砌筑,苏式新古典立面,门厅四柱三拱券,柱头有少量装饰纹样。山面非传统三角形,而是呈火山锥形,独具特色。本建筑于1986年左右拆毁,建设党校现存礼堂。[阅读全文]
摘要: 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创建于民国26年(1937年)6月,校址位于吉祥山。两年后更名福建省立医学院。[阅读全文]
摘要: 新峰林廷超厝,又名园亭里,位于上街镇新峰村。老厝坐南朝北,正门面向新上街,门牌号为新宅26号。老厝二进三天井,正面两侧有拱形边门,被店铺占据。现为闽侯县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阅读全文]
摘要: 凉伞桥位于上街新峰村兴琳寺西侧的玉浦河道上,为一座东西走向石拱桥。从桥下向上看状如凉伞,故此得名。石桥据称始建于明代,由兴琳寺高僧与六桥林氏乡亲筹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上街美岐村,门牌号为国宾大道333号。始建年代不晚于清代道光甲申年(1824),民国三十六年(1947)重修前座,加固后座。1966年龙屋脊和檐翘角被破坏,2002年由众信士捐资重修屋脊与翘角,恢复原貌。现为闽侯县挂牌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白马桥东头,白马桥道南侧。左侧墙角有一圆形残柱,上书“夜讀春秋一點”并有落款“民国戊辰(1928)年 秋 榖旦(谷旦,吉旦之意)”。[阅读全文]
摘要: 胪雷小学创建于1923年。1934年,在胪雷小学筹办期间,时任海军部长陈绍宽倡导捐资并首捐1万银元,在家乡胪雷村天马山建造2座双层砖木结构校舍,使该校成为当时境内设施最齐全的小学。为配合火车南站建设,青砖校舍被拆毁,学校新址位于胪安路。[阅读全文]
摘要: 福建医学院第一教学楼位于福建医科大学交通路校区东侧(现划归附一院内)。大楼平面呈U形,青砖砌筑,歇山式平坡屋顶,有少量民族纹样装饰。2011年改造期间曾发生火灾,现作为福建省台胞医疗服务中心使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五一广场北面,于山南麓。大楼坐北朝南,背山面路(古田路),为五一广场主体建筑。大楼建在长方形检阅台上,台的中央屹立一尊身高8.1m、用汉白玉石雕刻的毛主席挥手塑像。建筑于1969年建成,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共2层,面积4900平方米。由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原福建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施工。[阅读全文]